皇帝皇妃都喝的酒长什么样子

中华老字号800600.jpg

一个字号,历经百年,演绎了几多传说。

一家酒厂,自述家史,经历过多少风雨?

一壶老酒,几度过往。回忆一段独属于长春的热辣与甘甜。


在平时喝酒时,会有意无意的看到酒包装上中华老字号字样,这时心中顿生一种踏实感,这是“时间”给消费者的一个承诺。

在品牌众多的国内酒当中到底有多少个白酒品牌是获得了中华老字号称号呢?


远了不查,长春——只有积德泉。



QQ图片20190404101759_副本.png


提起这三个字,长春老百姓可谓耳熟能详,它不仅是酒,更是一种文化。

两个名字和一个品牌的出现


微信图片_20190404102014_副本.jpg


--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初,齐雨亭携子齐子升“闯关东”来到宽城子(今长春市)。他在垦荒中发现一个泉眼,泉水清澈透明,味道淡中略带微甜,非常适宜造酒。于是他开始在此地筹划建酒厂,请来当地秀才为烧锅起名日“涌发合”,这就是积德泉的前身。

--1850年(道光三十年),宽城子一带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交迫。齐雨亭暂停酿酒,为百姓供水供粥,周济灾民。获得施舍的灾民,纷纷呼吁将涌发合烧酒改叫“积德泉烧酒”,寓意“积德、积善、积洪财”,以此回报他的大恩大德。

微信图片_20190404102114_副本.jpg

积德泉酒曾进贡清宫,也曾是伪满时期的宫廷御酒。末代皇妃李玉琴女士在70多岁高龄时,再访积德泉酒厂,重新写了“积德泉清宫御酒”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见证。

李玉琴.jpg


--据《长春文史资料》记载:民国12年(1923年)积德泉每日三班造酒,每班红粮五石,大麦八斗,小豆四斗,共计日用原料十五石红粮,二石四斗大麦,一石二斗小豆(大麦和小豆是制大曲的原料)。全年共计用红粮四千五百石,大麦七百二十石,小豆三百六十石,还附属有小型油坊,后来改成四班造酒。重新“开烧”的积德泉烧锅,无论在出酒数量,还是“口头”(味道)和质量上,都堪称当地之首。

微信图片_20190404102427_副本.jpg


的确,壁酒入杯中,看着酒沿着酒杯慢慢的往上爬,举杯轻摇,异芳惊座。凑近,凝气,再轻轻慢嗅,感受到的是另一个层次的沁香。

将酒杯送到嘴边,轻巧而缓慢的呷一小口,用舌尖将酒分布在口腔里,在嘴里慢慢品味,再慢慢地品酒中将酒慢慢咽下,自然会发出砸的声音,积德泉酒会让你的喉咙、食管很舒服。在砸的基础上迅速哈气,让酒气从鼻腔中喷香而出,再充分的调动味觉、嗅觉神经,去捕捉、体味、感悟每一个酒分子的香味,从而达到人酒合一的最高境界。

白酒.出甑.JPG


解放后,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政府决定让“积德泉”立刻生产一批“老酒”,如果有可能的话,还要拿出一批当年的传统名牌,送往北京,给毛主席尝尝东北“积德泉”的老酒。


工人们乐坏了,就在1949年的9月,庆祝国庆和送往北京的“名牌”酒都生产出来了,整整装了一大马车准备拉到火车站上装火车。

酒厂门脸2015.8.1_副本.jpg


--如今,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经查阅地矿部门的勘测资料得知,在长春,像这种地质断层构造的基岩裂隙地下水系,还有“净月潭—奢岭—双阳吊水湖”一条水线尚未开发。


且与早年积德泉水一般无二。老品牌正欲重振声威。翘首企盼,搬迁后的长春积德泉酿酒厂,带给全新的起飞姿态。

微信图片_20190404102641_副本.jpg

“积德泉”注册商标荣获吉林省著名商标称号,其传统工艺品种有白酒、清酒、黄酒、滋补酒、烹调料酒五大系列。2006年12月长春积德泉酿酒厂被中国商务部首批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且是吉林省唯一一家拥有百年金字招牌的酒类企业。

微信图片_20190404102756_副本.jpg

微信图片_20190404102851_副本.jpg

非物质文化遗产800600.jpg

另外,企业先后获得过中国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国家经委金龙奖,中国首届黄酒节特奖,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银奖和吉林省优质产品奖。也是中国酒文化重点研究单位之一。其中玉米黄酒生产工艺,属中国首创,以特制老酒为代表的黄酒系列产品,连续荣获中国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大奖。

料酒超市花车贴2_副本.jpg

烹调料酒,也是积德泉研制的独家技术产品,曾独占京、津、唐、华北地区市场十几年,仍颇有影响。

迪庆1.jpg

保健滋补酒,利用东北特产人参、鹿茸、茸血、鹿鞭、熊胆、雄蚕蛾、红景天等名贵补品,采用独特配方精制而成。许多品种荣获中国食品博览会金银奖,吉林省优质产品奖。

微信图片_20190404103241_副本.jpg